一篇迟到的英国游学散记-四月诗社瞿铭
2018.12
2018年末 清理记忆的行囊 迟到的总应该登场 回忆 仍带着大西洋的潮风 吹拂起我的思绪
南安普顿
南安普顿是个宁静的小城,房屋大多已百岁。可能是房屋较低的缘故,天空竟也似低了起来。澄空如练,如海水,浅白色的袖袂,如细细的眉,藏在眉心里舒卷的云翳。天空,带着仲夏的花环,盟鸥翩翩旅来;又似,殢于叶隙,沉沉如露水的凝芳,在石栏上梳理,风中细碎的思绪,翼侧筛下,一点点太阳的笑脸。行走在南安普顿的街上,两侧的楼房整齐而古典,灌木的小圆叶低,正开着点点如繁星的花。正午,阳光晴好,一切都似乎变得明妍而鲜丽。整个城市,如一首巴赫的协奏曲,和谐而典雅,从容又舒适。
南安普顿是五月花号和泰坦尼克号的起航地,海洋,如同南安普顿躯体的延伸,构成了它文明联系的使命。晚上九点,红日终于缓缓落于隅谷,散步的人,也渐渐把鞋子泊回了港湾。让我们继续期待等候在未来的惊喜与邂逅吧。
巨石阵
七月七日上午,夏令营一行驱车来到了坐落在英格兰南部平原的巨石阵遗迹。四望,森林片片,割裂裂微微起伏着的平原全系炼金师。这片古老而广袤的原野,如大地裸露的胸膛,蓦地长出了这高耸的石柱,粗野如奔跑的野马,强健如拉弓的臂膀。当阳光向它的缝隙,射出一箭万年如一的目光,如灰暗的楼梯间,天窗投入,一束穿过岁月灰尘的目光,这原始的野兽,似乎肃穆的点了点头。时间总留下疑问和谜。谁建造了它?造他何用?伴着各种离奇而自命为科学的猜测,人们却模糊了巨石阵本身。那么就请将它当做大地的眼睛吧,既然存在已先于意志。
此地,离海不远。阳光下的羽翼投下一片阴影,轻轻停在这大地的眼瞳。如大地微蹙的眉。我看到大地的胸膛,微微颤抖着,热血在地下翻涌,而这苍凉的地表,海鸥的尖叫,似在撕裂这胸膛。你说行走在其间,有神秘的力量从脚底升起。我说,这是大地沙哑而悠远的嗓音,从深厚的胸膛,颤抖着,破地而出。
巴斯
晨,清风泠泠,如带晞露,穿过墨绿色的林,也牵引着太阳长长的脚,路边悠闲的马和newforest中隐现的猴子松鼠正吸引着匆匆行路人的目光与欢呼——一路朗亮的阳光割开了明妍与冷绿,如帷幕中一丝折射,又似一把长鞭,催促我们赶到巴斯,这时间积淀着的城市。巴斯是一座罗马人建立的城市,闻名于千年的罗马士兵澡堂,这哈德良长城的同辈。这里,因特殊的文化底蕴,曾一度成为伦敦的卫星城和富人区。同学们一行来到巴斯已是下午。在雄伟的哥特式教堂之下,同学们开始了城市的探索。巴斯的建筑是各个时代的浓缩,从哥特风到巴洛克风,一切时间的脚步,都被一字不漏的留在了这座小小的城市,从高俊到低圆,从雄伟到细致。石路在爱奥尼柱与科林斯柱整齐的阴影里穿梭,岩石如巨兽,粗壮的筋骨支撑起温柔的穹顶,而这蔚蓝色的穹顶之下,时间夜店大话骰,正是这路上明暗交错的石板。
巴斯风情
“那连绵的山丘,那静静地流向远方的美丽河水,还有那高耸的山岭,远远地望去,被早晨的迷雾遮掩住,失去崎岖险峻的气势,却好像是非常温柔了。”这是英国作家狄更斯在《匹克威克外传》中对巴斯的描述,聊聊意象,就在晨雾中拎出了它的骨架。而巴斯的质感,是麻黄色的石灰,是屋上如海的蓝天,是灰黑的高耸的屋檐与尖塔不死劫,如鹰的背影,如不列颠大地上一块裸露的肌肤,每路皱纹里,都藏着深深浅浅的记忆。行走在,巴斯的街上,每一缕风都似乎含有特殊的风情。
简·奥斯汀故居(在温彻斯特)
岁月如雨,过去的人和事,都已在雨中面目全非,然而,巴斯还站在那里。不疲惫,也不冲动,就如下午四点阳光下,街边藤桌上的一杯红茶,没有酒精的麻醉,没有咖啡的刺激,只如一位看惯风沙的旅者,在素月下的瀚海穿行。若小镇有性格的话,我想这可以称作淡然。在你的记忆中,是否有个叫简·奥斯汀的女子曾在这里居住?那融就了历史沉淀感的白砖彩璃间,似乎能看到一个女子,怀抱藤篮,目光无绪,远望人群。然而,再回眸,只有墙角阴影里冷红的幽芳。阳光西斜,墙头投射出的剪影都匆匆归去。脚边的飞鸟都乖巧地悄悄贴近,跟随我们离去的步伐。离开巴斯小镇,身后流淌着蜜色,潘南奎和蜜色中的尖顶白墙。钟声远远响起,一群白鸥飞过尖顶,洒下片片时光的埃尘。
伦敦街景
碧树如剪,泄下细碎的铃声似的阳光,丝丝缕缕,难得的晴朗天气,漫步,无雨,街隅杂卉斑斓;微风,远方的金发,随着阳光,张开了如雏翼的翅膀;鹰翅之下,即是此处——伦敦。漫步过大本钟,钟声倏尔,如翼掠顶;希腊式的廊柱构筑起了伦敦的大理石躯体,在这丛林的迷宫中,一座座雕像似这林中隐现的猎人,在时间的莽流中,尝试着留取些什么。这片埋葬了乔叟,莎翁,牛顿,霍金的土地,这一个个名字,是丛林里浓雾中的晨曦。
夏日的伦敦原本温度并不高,却不知是否因为我们的到来太过欢愉,温度蹭蹭往上,竟是些许反常。只是这顽皮的温度却如何也阻挡不了游人们的脚步。白金汉宫前仍是如织如梭的人潮,各色的皮肤,各式的发色,各样的语言,汇集于此,来瞻望这代表着皇室威严的宫殿。如若厌倦了这如山如海的人群,不妨到高处去,到远方去,那里有诗,有梦,有甜蜜,有自由,那里——伦敦眼。巨大的摩天轮一入眼帘便带给人无限遐想,那是身处城市中心最接近天空的地方,那是惊叹鸟掠过蓝天最好的的高处,那是忘记地面尘埃的地方。伦敦似一个步履匆匆的老绅士,从征服者威廉到伊丽莎白二世,他早应流霜满头。而这快节奏的都市,正如他夹着散行色匆匆的背影。当他掏出怀表,曾经的名字,就如满头的星辰,散去了一夜的浓雾。
大英博物馆
大英博物馆是英王爱德华七世支持建造的,其展品来着世界各地。外为典型的爱奥尼柱式的门廊,内部以玻璃穹顶为中心,共有五层。其中展品多样丰富,囊括各大洲。或断壁残垣刘路辉 ,爬满了人类的记忆;或矫首健满,诉说着民族的颜容;或拙朴圆和,浓缩了世界最初的声音。博物馆,也如同世界的婴儿。大理石构筑了他的躯干,展品则是他细密的发丝,而玻璃穹顶上一泓溶溶的蓝天,则是他的精魂吧。然而,谁会想到呢,千年前的法老,流沙中的斯芬克斯叶川的夏天,苏美尔皇帝的手谕,待历史的时光如沙粒肆溢了整个沙漠,这些曾经的权杖与鹰的翅膀,被逼退到一个玻璃橱里,接受世人目光的打量。
大英博物馆
文物生于世界的母体,自然是世界的婴儿。无论处于何处,都属于世界与民族。博物馆纵有抢掠他国文化之嫌,但正如雨果所说,人民是无罪的。我特别留意了中国馆。那里,乾隆的玉玺,商周的巨鼎隰县小西天,战国的漆器具在,佛像,瓷器井然,而过耳的汉语词汇却不堪入耳。作为本民族的文化遗产,如果自己还不珍惜,岂不如见骨肉陷于囹圄而笑宴,岂不痛哉?从博物馆出来,感觉经历了几个世纪。历史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痕迹,也推着我们走向它滚滚的洪流。博物馆外,澄天如鉴,如能见人表里。长天悠悠,正如周国平所言,人类站在时间与空间的交点,向这两条坐标轴远望,小心翼翼的祈求着永恒,得到的只是瞬间罢了。
牛津
牛津是一座大学城。三十余个学院,以最古老的学院为中心,如散群星般,分布在各个角落。牛津大学于1167年建校,最早的师生均来自巴黎大学康熙秘史,至今已有八百余年了。城市中心,依旧是巍峨的哥特式圣马丁教堂。
Oxford
在牛津街头,高耸的塔楼间,是人流涌动的街市。如同时间的沉淀,往来如梭的现代文明,寄身于沉静而庄重之中,构成了牛津矛盾而和谐的风情。
温莎
1066年,征服者威廉从诺曼底来到英国法师驾到,留下了这座古堡。
进入城堡,是女王的寝宫,在是不被开放的美津龙。然后是国厅和圣乔治教堂,这两座建筑都与圣乔治骑士团有关。城堡中,最古老的塔楼已有一千年,至今还耸立着。曾经的护城河已早已干涸,成了一片美丽的花园。圣乔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,肋拱、滴水嘴、玻璃画保存完整,内部则是高厅丽堂,粗粝的岩石如附势上攀,如踊跃的兽脊,让人惊异于它的存在。阳光从彩色玻璃画中投射入幽幽的光,如沙漠旅人,疲惫的一瞥。这里,一切的塔尖,一切的窗棱,都指向着第九层蓝天,和如玻璃般美丽而薄脆的,人类永恒的梦。
Windsor Castle
这里,埋葬着多位国王、主教,也是梅根和哈里王子大婚的地方。国厅内金碧辉煌,移步则油画、盔甲、各式文物映入眼帘。国厅中心是一个类似于镜厅的长型大厅,屋顶装饰已各式各样的盾牌yy黄频道最新,代表骑士团在中不同的骑士。各个房间,饰以油画,铺以呢毯,文以金边,富丽堂皇。漫步其间,似乎时间静止,在哪个拐角,就会偶遇某个盛装的贵妇。然而,历经千年风雨,过去的辉煌也在雨中模糊了。城堡与主人,都是璀璨华丽。然而,张爱玲曾言李润祺,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虱子,何尝不是如此?主人们虽贵为王室,却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,时时刻刻受到举国关注。城墙外的流浪汉此刻正做着梦,可谁知道,城堡里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,可曾做过一个流浪的梦吗。空中一片凄厉的啼鸣,在羽翼的扑棱声中,一队黑色的背影,在黄昏中飞起。如缓缓打开的橡木大门,黑夜,潮水般,包围了城堡。而孤单的城堡博伊金斯,仍伫立在迷离的黄昏里。
温彻斯特
如果说伦敦好比是北京的话,那么温彻斯特就好比是英国的西安。千年以前,温彻斯特就是英格兰和韦塞克斯王国的首都。这里诞生了英国历史上唯一被称为大帝的国王,阿尔弗雷德大帝。其雕像就伫立在城市中。雕像通身为黑,阿尔弗雷德手持长剑,目光坚定而充满野心,再现了这位当时唯一敢于带领英国人民抗击丹麦侵略的国王的雄风。
Alfredthe Great
作为这位雄才大略的国王的遗物,温彻斯特城中,历经千年,城墙依然完好,常青藤爬上了城墙的额头,但其仍未颓败。沿着城墙,不远,即是温彻斯特大教堂。温彻斯特大教堂是英格兰最大的教堂之一,也是全欧洲拥有最长中殿的教堂,长约160米。该教堂始建于1079年,亨利二世之子幼王亨利曾在此地加冕。英国著名女作家简?奥斯丁长眠于此地。教堂如粗野的石兽,斑斑驳驳,黑灰而沉静。我们穿过中殿外长长的拱廊,和一道爬满野花的门,来到了老街。不远,就是简·奥斯汀的故居。那是一座普通的二层建筑,刷了白浆的墙,如同新塑。在门楣上,几个简单的字母,告诉我们简·奥斯汀曾住在这里。于是,军人、教士、作家,构成了温彻斯特刚强而温柔、历史的厚重与文明的交织共存的独特风情。
朴次茅斯
朴次茅斯是英国著名的港口,也是同学们英国之旅的最后一站。胜利号帆船就保存在船坞里。它曾在特拉法海战中作为旗舰,击败拿破仑军队。其船长纳尔逊爵士在海战中牺牲,人们为了纪念他,在伦敦塑立了纪念塔。
朴茨茅斯
海风微动,硝烟早已散去。港口,海鸥舒动翅膀,自由地翱翔。碧蓝的海,在阳光下闪动着佰纳吉酵素,如宝石,如人们记忆中的珍珠。海鸥的鸣叫声中,太阳在澄天中,渐渐下沉。
二、教育管窥
初来伊钦学院,全英语教学就让同学们不太习惯。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,老师们都放慢了语速,同时对大家较为陌生的词汇进行了解释。总之,同学们半猜半懂,大致克服了语言障碍。
第一节课,老校长Kamil就给同学们讲述了英国与他国十分不同的教育制度,同学们了解到,在伊钦公学的学生,需要在英语和数学外选择三到四门的课程,通过全国考试和等级评定,才能进入大学进行furthereducation。在今年,伊钦公学已取得了惊艳的成绩,近一个班的同学已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录取。
Summer
Sunshine
在各个课程中,最令同学们惊喜的,大概就是数学课了。数学老师Paul,戴着一副远视眼镜,长得像解出费马大定理的怀尔斯,又似一棵临风的树。他会把一个个数学公式和定理填进歌词,并唱出来,在大家的惊呼与掌声中,他的脸会从脖颈红到耳根,再红到眉间。总共三天的学习中,数学如急速上升的跳楼机,让人措手不及。从第一天同学们热烈的讨论这难度是小学还是初一,到最后一天的泰勒展开式,五里迷雾,如履薄冰,在最后一节课接近尾声Paul才用他的吉他将我们从愁苦的计算中解救出来。他坐在讲台斜持吉他,欢快吟唱老鹰之歌,将晦涩的数学知识融入美妙的音乐中。
数学课
与数学课相伴而至的永远是英语课,而与数学老师不同的是,英语老师却是不固定的。第一天是Rosemay,第二天是Emma,而最后一天则是Christin——也是我们的历史老师。英语课带给了我们巨大的课外知识与智力背景。第一天,是关于中英文化和伦敦,第二天则是关于各式各样的食物,而最后一天则是关于运动的。尽管主题不同,但步骤和核心是相同的,即:单词,听力,阅读与表达,而相比于国内的课堂,英国的课堂教学更加活跃,游戏,讨论,发言表达,让同学们即得其趣,又享其利。
此外,同学们还体验了历史,商业最天使吉他谱,化学,音乐等课程。历史课,相对于书本知识的讲解与背诵,老师更注重于材料的理解与分析,课堂通过一战前各国条件的分析,以史为鉴,分析了当今世界多极的格局与中美关系。在商业课这一全新的课程,老师通过两场模拟活动生动讲解了动产,不动产和现金流动预测等概念,让同学们对这个陌生的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化学课的白大褂,护眼镜天眼少女,本生灯等再在国内极少使用的工具刺激了同学们的浓烈好奇心。整堂课,讲解与实验穿插生动而有趣,而音乐课可能让人最感到惊喜老师是一位风趣且幽默的小哥哥,在他的带领下,我们参观了伊钦学院的studio,各种乐器,还欣赏了伊钦乐队的MV,并尝试完成了一份电影音乐背景的制作。在伊钦的学习生活,真可谓是多姿多彩。
经过几天的学习,同学们发现,英国的数学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。英国的教育方式,相对于国内,更加注重知识外的能力的培养,课堂气氛也更活跃一些。国内新高考七选三的改革和等第赋分制,也与其教育制度类似,可能是借鉴了其相关经验。
三
后记
这篇文,是我在英国受团委之托写的游记,或许说应该是通讯。但是由于一些原因,这些文段除第一篇外没有被发表出去。如今临近年末,权且作一个小小的回忆与纪念。
在这里我要说明并感谢两位同学。一位是陈思宇同学,还有一位是黄梦瑶同学。她们为这篇文付出了很大的努力。
作者梧溪
所有图片来自梧溪
长按识别二维码
关注四月诗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