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桌席,几碗菜。-老狼请客
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立即删除)
1,回忆里的流水席
我老家是豫西的农村,红白喜事时xp主题下载免费,村子里帮忙的人去吃桌。往往都是流水席排开,一桌桌的轮流来,吃完一拨,再下一拨。
做的菜,多以蒸为主。苏拉文雅高高的大笼屉摞起来几层末世小地主,用陶瓷的大碗盛着鸡、肉、鱼、豆腐、丸子等。豫菜现在有些代表菜系,黄焖鸡、小酥肉、大酥肉,还是民间的这种形式。不过,和民间笼屉蒸好后直接端上桌不同的是,大饭店里,一般都会再扣到白瓷盘里,称为“扣碗”。
扣,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动作,其实是极其考验功夫的,从蒸的时候食材怎么摆放,器具的选择都要考虑,这样才能在扣到盘子上后,自带POSE,造型感不能乱。上海本帮菜里有一道扣三丝,堪称上海本帮菜的代表大菜,且不说其中用料的讲究,就说如何让蒸完之后,最后那一扣,纤毫不乱,精致如斯,是让历代做菜的大师们斟酌试验改良多少次才形成的。
不过我们今天说的不是这精细的饭店菜,说的是民间粗犷质朴的流水席,所以假如扣碗没有这一扣,叫做蒸碗可能会更适合。蒸是烹饪方法,碗是盛器。一般蒸碗里的菜,多是肉类,且都是经过半加工后的制品,炸、烧、煮后,备好,只等现场上笼蒸。这么看来,农村的流水席颇有现代快餐的意味封天印地,提前预备半成品,减少厨房程序,快速出餐,复制性强,当然,这都是过去年代里的特点造成的,那时人们吃肉的机会少,赶上个宴席,自然吃点好的。蒸碗呢,既可以多碗成席,也可以单碗成菜,集中采购食材,集中预处理,至于你备的是50桌还是100桌,多加点食材,多加点碗,多加点蒸笼即可。
我印象里,每次在村子里去吃流水席,最后一道菜都是一大盆汤圣女传奇,西红柿鸡蛋汤,俗称滚蛋汤,吃完这道,就可以散席了,以这个汤菜收尾,也不知道是有啥讲究,反正民间里生动的表达就是,赶快喝赶快滚蛋,下一拨吃桌的人还等着呢今夜哪里有鬼。这里多说一句,为什么如今好多人怀念老式鸡蛋汤,我猜可能跟过去经历的流水席有关吧。反正我每次去哪家店里看到老式鸡蛋汤,点一份,脑海里全都是吃流水席时,我大舅开我玩笑让我快点滚蛋,然后下一拨流水席时又偷偷让我再蹭吃几块肉的画面。所以食物有时候吃的是一种回忆和情感,中国人所说的味道,包含的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表达。
流水席里的蒸碗,在全国各地都有不同的呈现。那年去四川江油,亲历当地的坝坝宴史跃武,当地又称九大碗,全席九道蒸碗的菜。中国各个地域里,文化含义多有不同,四川的坝坝宴说是用阳数之极,九碗菜花花公子拉瑞,八和十万万不行的。可在更多的地方,尤其是北方,则是流传下来的八大碗或者十大碗,又是人们讲究好事成双的彩头。高中有个同学是三门峡陕县的,我们去参加他的婚礼时,村子里摆的流水席,就是现在三门峡地坑院旅游里主推的陕州十大碗,只是如今这十大碗里,已经不完全是蒸碗,还加入了凉拌菜。
现代人对文化意义源头的的认知已经不是那么在意,八大碗、九大碗、十大碗也成了一种流传下来的文化形式,以我所吃过的全国许多地方的八大碗、九大碗、十大碗来看,碗里的菜,也没有了所谓的定式,山珍海味,甜品蔬果,都可以运用,只有这盛器的碗,大多数还都沿用着,不过,盘碟罐盅,也都有出现。
(图片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,立即删除)
2,清真菜里的经堂席
这么看来,流水席上的主菜称为蒸菜还比较贴切。除却汉民的流水席,回民有一种经堂席,主菜也是蒸菜,多称为清真八大碗。食材以牛羊肉为主,但在经济拮据的时代里,清真八大碗里也有豆腐白菜,只是如今你要再去哪里吃经堂席,素的几乎没有,要是素菜多几样,那你一定是吃了假的经堂席——不正宗。
经堂是回民用以读经教育的地方,经堂席,是回民婚丧嫁娶的宴客形式,开席前,多请阿訇诵经,祈祷祝福,大家聚在一堂,同享美食。有文化学者说,经堂席八大碗或者九大碗有区别,红事用八,白事用九。我没考证过,还是随大众的叫法,称之为清真八大碗吧。也有一种说法是,经堂席里的八大碗,实际上是十六碗,八种可以预先炸制的食材放在笼屉里蒸,八种鲜食材直接采用蒸或炖的方式做成虎步关右。而呈现的方式上,八放八扣,也就是直接端上桌的八种讲究收里有放;以及扣到盘子里的八种讲究放里有收。
因为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,清真菜里牛羊肉烹饪确实有值得称道之处,清真八大碗,或者称为经堂席的,各地都或有不同,菜品并无定式,开封东大寺的经堂席,原油肉、黄焖鸡、烩丸子等都是常备,郑州回民聚居区,有几家店,出名的原油肉、小酥肉以及蒸黄花菜海带等经常引得食客们不顾地方简陋,甚至驱车专程赶往就为一品美食,这些也都是经堂席里的蒸菜。
经堂席里的菜,也是可以多碗成席,或者单碗成菜的。而细细说起健一公馆,单碗成菜,应该是最早的经堂席里回民的用餐之道。据记载,元朝到明朝时期,回回兵行军打仗时,预先将牛、羊肉加工成熟制品,军队开饭时天上的恋人,只需蒸熟甚至热汤水一浇,便成了一份适合本民族生活习惯的饭。此种做法,有利于行军携带,同时现场操作方式简单,可解决军队多人用餐。每人面前一大碗饭菜,以队为单位席地围聚而坐,抱碗而餐。
抱碗菜首先在回回兵军队中初现雏形。后来,抱碗菜的加工、制作、用餐等方式在回民军籍户中流行开来,并逐渐融进了中原百姓生活习惯,由席地围坐,发展成了四方围桌的用餐民俗形式。从单碗各享,逐渐演变为多碗同桌共餐,甚至有了形式的固定为八大碗,不过八大碗之中的菜品依然可单、可各异、亦可重复。
这算是对清真八大碗来历的一个说法,河南当年是屯田的主要地带,回回兵落户成了从事耕田劳作的农民,也让河南成为仅次于宁夏、甘肃之外的第三大回民聚居区,而在河南的地市里,周口的回民人口最为集中。在回民经堂席里,如果吃过开封的清真八大碗,郑州的清真八大碗,不妨可以到周口试试周口的清真八大碗。
3,周口的一家清真蒸菜馆
我们到周口滨河蒸菜的时候,已经是早餐四顿之后的第一顿午餐了。这是一家清真店,门面不大,但在当地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了。经营的就是回民经堂席里的蒸菜,他们家的蒸菜八个品种,是属于自己拿手的八大碗。分别是,白羊肉、酱汁牛肉、红烧牛肉、小酥肉、黄焖鸡、瓦块鱼、红丸子、青菜豆腐。
选了白羊肉、酱汁牛肉、小酥肉和黄焖鸡,再加上两个炒菜,烧牛胸和烧豆饼。
白羊肉讲究的是清汤,小羊羔的肋条肉,薄薄切片,肉嫩,吃一个鲜口;酱汁牛肉用黄豆酱熬制,浇烧其上,牛肉切块,甜咸口复合味,肉烂酱香,感觉就这一道菜就可以下几碗白米饭;小酥肉和黄焖鸡都是先炸后蒸的,裹芡勾糊,高汤浇入,软嫩酥香京山天气预报。食物可口,才有胃口,而在我看来,好的食物,必须先要有好的食材,不管是清汤、酱汤还是高汤,口味差别,但美食的好吃二字不变。
炒菜里有一道烧豆饼,也是当地的特色。豆饼是绿豆或者黄豆等磨成粉,打成糊,加热煎出来的一种食物,色泽淡黄,味美清香,小小的形状好像一枚枚金钱,所以也叫作红烧金钱饼。传说里秘境重生,朱元璋金口玉牙赐给这道美食以“吉祥饼”的称号。传说只是增添些故事感而已,民间里,将一个食材利用到极致,创造出不同的形式,也只是劳动人民将单调的日子过得尽量丰富罢了。